我雀躍地分享著各式各樣的台灣料理,難以決定要炒米粉、炒飯還是炒豆干肉絲。
拍攝期間,吳郁瑩原以為阿紫會捱不住辛苦而離開阿龍,但後來觀察出兩人關係的轉變,意識到阿紫不會如此輕易離去,「這讓我感覺很深,我一直在等,就是要把那個改變拍到。那些「揹著一個國家來的人」片中婆婆與大伯對阿紫的態度,就像部分台灣人對待外籍配偶的縮影。
從越南來的阿紫與身障的丈夫阿龍,一個是異鄉人、一個身體與常人不同,她認為這個家庭的人物蘊含著很強的張力,而這些張力深深吸引著她。」諸如此類的刻板印象,以及對背後脈絡的缺乏理解,導致許多問題產生。儘管海外迴響頗佳,吳郁瑩還是認為「拍這支片就是給台灣人看的,西方觀眾怎麼想都是其次」。」身為一個導演,她認為與其透過話語,不如「把東西秀給觀眾」親眼見證。」此後,導演便一直提醒自己「是要用我的角度看呢?還是要用他們自己的角度去看?」於是,即便口角已成阿紫家庭的日常,吳郁瑩在剪接上還是有意識地將夫妻吵架的片段,盡量置於影片後段,避免觀眾和她之前一樣,太早將兩人的個性定型。
起初她靠著社工團體提供的名單,一一走訪尋找合適的被攝者,發現雲林有許多單親父親,便打算將之做為拍攝題材。在詳細踏查後,她進一步察覺單親父親時常與新住民家庭有關,「有些人會覺得沒有老婆、沒有下一代很慘,娶了外籍新娘,卻衍生許多問題。透過一個氣味,串起一群人的互動,也激盪出許多善意與思念。
其中一首歌〈善良的味道〉,也與印尼相關。他記得曾經聽過一個來自蘇拉維希的搖滾樂團,融合民族音樂裡的敲擊節奏同時,整體是非常重金屬搖滾的。」破千人的場次,辦在屏東一所國小,Suming記得身邊的人全都在講印尼文:「講中文反而感覺像是弱勢。」 談話的過程中,Suming經常表現出對於不同語言的尊重。
Suming長期投入原住民文化的推廣,以阿美族語創作的〈Aka Pisawad(不要放棄)〉獲得金曲獎年度歌曲、舉辦多屆的「阿米斯音樂節 Amis Music Festival」。1970年代,許多花東原住民離開家鄉,參與台灣農耕隊、十大建設,從事遠洋漁業。
產生一些新的認識之後,慢慢才會有喜歡。歌手在海邊彈著吉他,唱出不同背景的人對於夢的初衷:「這是什麼樣的夢/只願相愛卻不為誰/我想做個夢/那麼真誠那麼濃烈」。當時他舉辦的「阿米斯 AMIS 音樂節」希望採集南島音樂元素,某年參加太平洋藝術節,卻發現菲律賓、印尼的傳統音樂,經常在這樣重要的南島文化集會中被遺忘。」另一次他臨時起意去聽一場爵士的open jam,「也很厲害。
然而Suming發現,即便很難找到現存南島音樂的完整呈現,但傳統的敲打節奏似乎依然留在當代音樂文化裡。身邊的原住民朋友聞到香皂味,驚訝地說好香。高雄、桃園、基隆⋯⋯,在外地工作久了,不少人選擇定居下來,成為異鄉的住民。面對移工議題,Suming同樣認為可以從文化開始,創造認識與連結。
這可能是一個觸及大眾的方式。」他笑著說:「他們也會在那邊講母語,去那邊吃飯其實有種偽出國的感覺。
」後來 Suming 問移了工朋友,才知道那是印尼國花茉莉的香氣。」後來他才知道,亞洲最大的爵士音樂節,就是在印尼雅加達舉行的。
離鄉者的渴望 談起當代的台灣移工,Suming經常想起遠洋漁船上的父親。迎向新媒體時代,他也期待看到更多不同的工具管道,提供台灣人與移工的溝通。在過去的訪問中,他談到在那趟印尼之旅,他買回幾塊香皂當作紀念。要化解雙方之間的隔閡,需要更長時間的互相認識。感覺他們對外界的接觸是很頻繁、很渴望的。現在移工來到台灣,不只是文化衝擊,還要克服語言上的困難。
面向移工的同時,Suming也經常自問,這些人最初為何選擇來到台灣?「他們為什麼覺得台灣是一個機會、帶著什麼願景來到台灣?在出發之前,台灣給了他們什麼樣的訊息?」台灣作為數十萬人夢想的寄託,Suming 反覆思索的是,我們為這群離鄉者提供了什麼? 缺席的節奏 Suming與東南亞文化最早的接觸,也來自音樂更有偏激且唯恐天下不亂的人開始到處放火,說著「武術場館都是非法的。
譬如在體適能與健身,很常見教練們會去考取AFAA證照,就是因為它來自美國運動體適能協會,考取的費用高昂並且結訓條件嚴苛,又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就會變成一種很好的指標。這也是為什麼我先前分享會建議家長在選擇時,務必要確認該名教練有沒有相關證照資格。
Q7.:孩子不會護身倒法,所以主因是小孩不懂保護自己? A:因為這次的事件,所以我也跟各領域的教練做了討論與相互分享事件的可能因素。雖然,小孩由於初學所以經驗與技巧不足,倘若他熟練正確的護身倒法,相信在這過程能夠更有機會避免這件憾事。
因此現在真心希望家長們不要因此立刻否定了柔道,或是其他武術訓練的價值,而刻意煽風點火的人請不要再抓著這次的事件,全然否定柔道努力多年耕耘與推廣的成果。Q3.:教練證是政府核發的嗎? A:在台灣有《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法》裡面包括「醫師、會計師、建築師」等執業,才會由政府機關依法舉辦鑑定資格認證與核發證照。柔道總會跳出來表示,該名教練並非擁有總會核發的教練證照,也讓許多大眾開始重視與討論起教練證照的公信力,以及協會為什麼不做好管理......等等質疑聲音。就連教練們也紛紛趕緊跳出來表達譴責,並表示自己與這名教練所教導的內容不同。
所以你會看到目前在外的各類運動證照,都是由某某協會甚至某某機構(公司)頒發。但是它們本質就是一個民間組織機構,能夠管控的僅只有「加入會員的成員」,對外並沒有任何權力去命令與要求不屬於組織的成員去執行他們的要求。
文:任培豪(武林文創創辦人) 日前「柔道教練導致七歲兒童腦死」的新聞不僅充斥著各新聞版面與討論區,親子社團與武術的相關社團都紛紛炸鍋了。目前運動相關的證照,都是由民間組織機關「協會」或是「公司行號」舉辦與核發。
因此所有目前你看到的各種類運動項目的教練都並非政府核發。有柔術教練趕緊出來強調與柔道訓練並不相同,穿著類似道服的跆拳道與空手道教練也跟民眾表示自己並非柔道,就連我光在上週日(25日)也得跟現場的學生家長與預約電話中,表示我們課程與事件者的差異。
任何運動都有它的風險,以及可以預防的方法與步驟,今天哪怕換做其他的運動項目,只要教練使用錯誤的訓練方法與對待孩子用不合理的行為,都會造成受傷的風險。Photo Credit: iStock 發生憾事的主因 Q6.:小朋友不應該從小練柔道(武術)? A:原本我是想把這點寫在第一點上,因為這點應該是最重要的概念,這次的事情並非著重於他是不是練柔道,而其中「不合理」的訓練方法與教練對於學生的態度,才是造成憾事的主因。但是一些大型協會,背後能夠龐大提供的資源與唯一跟國際接軌的權力下,在該領域的影響力也的確非常驚人,也因此才會讓一般大眾有協會可以統管相關品項教練與場館的錯覺。Q5.:柔道總會為何發表無法管理教練開館的訊息? A:雖然我們會看到各種協會舉辦國內外賽事、培訓選手與教練與推廣普及各類運動項目。
因為在台灣不論武術還是運動,你沒有相關證照或是學歷依然可以對外開課。」、「武術教練證照不可信。
倘若該名教練有依照政府法規登記立案,並且符合商業處成立工作室或公司的法規,那麼他就是合法開業,而運動場館並非補習班,並沒有強制規定一定要有相關的證照與學歷才可以開設。當然證照絕對不是評價教練是否專業的唯一指標,既然要與教練產生連結與信任,將自己或小孩託付給對方教導,那麼除了第一階段請教練提供有公信力的證照以外,後續與教練的溝通感受、教練的教學目標與方法、教學風格與節奏都應該是你要考量的地方。
況且在台灣開設場館要走的是立案流程,依照你所開設的場館對應相關連的法規,因此講無照營業並非正確,應該要說有沒有「合法立案」才是重點。有些證照機構為了證明自己的認證符合大眾規範,也會去申請ISO或是台灣本身設計的TTQS(Talent Quality-management System,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用更大、更具公信力的機構,來佐證自己培訓出來的教練專業。